原標題:撫順市112個貧困村得以順利脫貧摘帽的原因——
清原縣英額門鎮新民屯村騰飛畜禽飼養專業合作社首次股東分紅現場。
撫順市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隊員馮海波(右)到貧困戶家中落實幫扶措施。
本報記者 王云峰
5月5日,記者來到撫順市撫順縣湯圖滿族鄉百花村食用菌基地,只見數百座大棚整齊排列蔚為壯觀。“這個村原來是‘空殼村’,村集體收入為零。實施脫貧攻堅以來,在省、市、縣的扶持下,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村集體經濟得以發展壯大。”湯圖鄉扶貧辦公室主任金曄說。
村集體有了錢,村里的貧困戶成為最大受益者。“去年,村里給我買了三個豬崽,還修了房子。今年馬上又要給我建一個標準豬圈,我準備擴大規模,養個十幾頭豬。至于銷路嘛也不愁,縣領導還有縣公安局與我結成幫扶對子,能幫著銷售。”剛摘掉貧困帽子的村民閻福祥說起現在的日子和今后的打算,一臉喜悅。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撫順市充分發揮黨組織優勢,深入實施“富民黨建”工程,以黨建為引領,實現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的無縫對接和深度融合,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向縱深發展。目前,全市112個貧困村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選育脫貧帶頭人,“三向培養”工程結碩果
蔡家村位于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榆樹鄉東南部,過去,村里人多數以種玉米為生,但玉米卻沒能讓村民擺脫貧困。2016年,蔡振平當選蔡家村黨總支書記。就在這一年,蔡家村黨總支爭取到省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項目,得到扶持資金200萬元。村黨總支借著這股“東風”辦了一個富強種植專業合作社,扶持資金占股金總額的65.4%,村民以流轉土地使用權入股,占股金總額的34.6%。合作社的成立直接拉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80多個香菇大棚把21個貧困戶的土地都納入合作社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可以來合作社打工,不光有分紅還有工資。
在貧困戶的心中,村黨總支是他們的主心骨,合作社是他們的搖錢樹。蔡家村不僅讓貧困戶脫貧,還吸引了一些外地人來村里發展香菇產業,蔡家村黨總支也成為撫順市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致富的典型。
脫貧攻堅路上,頭雁引領是關鍵。撫順市利用縣、鄉、村換屆契機,把政治素質好、懂經濟懂農村愛農民、經驗豐富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黨組織書記崗位,帶頭抓脫貧。記者在新賓縣了解到,2016年以來,該縣累計調整配強貧困村“兩委”班子成員25人。清原滿族自治縣共有130名能力強、勇擔當的黨員、人才,被推選到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崗位上。
通過深入實施“三向培養”工程,撫順市著力把村里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組干部,3972名“三向培養”對象成為脫貧帶頭人,建立1274個產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經濟組織,帶動農戶2.4萬戶,戶均增收近3400元。
撫順市還選派886名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到鄉村任職,覆蓋全部貧困鄉鎮和行政村,協調和投入資金近4.45億元,引進和發展項目724個,辦好事實事共5400余件。
找準支撐產業,把組織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
一到清原縣英額門鎮新民屯村,記者就強烈地感受到彌漫全村的喜悅氛圍。原來,該村騰飛畜禽飼養專業合作社剛剛召開了首屆股東分紅會,按照合作社章程為40多名股東進行了分紅,而村集體作為最大股東從中獲得了17.8萬元的收入。這不僅使村集體甩掉了“空殼村”的帽子,也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了解,2017年新民屯村“兩委”班子牽頭成立了騰飛畜禽飼養專業合作社,發展起了肉牛養殖產業。在村民入股145萬元的基礎上,又將省財政撥付的200萬元扶持資金以集體資本入股,同時把英額門鎮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吸收進合作社。經過近兩年的良好運營,合作社獲純利潤35萬元,僅此一項不僅使村集體和村民有了收入,也為鎮里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發放了600元的紅利。
村“兩委”班子還在肉牛養殖場附近建起了反季蔬菜生產基地。眼下,黃瓜、辣椒、水果柿子等蔬菜正值盛產期,在市場上頗受歡迎。反季蔬菜產業發展起來后,也將按收入比例壯大村集體經濟,并通過分紅進一步帶動鎮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脫貧攻堅,只要認真做,辦法總比困難多。在新賓縣,記者了解到,該縣縣委組織部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作,積極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渠道,探索實行林地有償使用、存量資產經營、創辦產業項目、鄉鎮主導抓總、延伸產業服務鏈、盤活土地資源等多種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模式。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是支撐。為此,撫順每年列支1000萬元用于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并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推動縣區、市直相關單位責任落實。采取“村集體+黨員+貧困戶”的模式,搞活產業,消滅“空殼村”134個,使1800多戶貧困戶受益。深入實施“黨建+”工作模式,推動在農村各條產業鏈上創建黨支部,按照“組織聯合、干部聯用、工作聯動、發展聯享”的模式開展工作,使黨支部與專業合作社同向發力。組織黨員與貧困戶結成“一帶一”幫扶對子,帶動5930名村民發展龍膽草、遼蒿本、林下參等中藥材4.2萬余畝,人均增收1.02萬元。同時,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挑選478名黨員致富能手組成技術服務組,長年無償為農民群眾提供服務。
幫扶責任人幫扶措施全覆蓋,確保拔窮根
“我這新蓋的大瓦房,一半資金都來自幫扶資金,村里又安排我當上了護林員,有了一筆固定收入。我現在真是生活無憂了!”于長清說道。他是撫順縣湯圖鄉河東村貧困戶,因身體原因幾乎喪失勞動能力。
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撫順縣委將各級黨組織書記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建立縣、鄉、村三級書記包保制度。進一步貫徹落實縣四大班子成員分片包鄉、聯村幫戶、結對幫扶制度,實現所有貧困戶落實幫扶責任人、幫扶措施全覆蓋。此外,還建立縣財政扶貧資金增長保障機制,對新增扶貧產業和扶貧項目進行獎補;設立精準健康扶貧專項基金,為貧困人口健康體檢、重大疾病兜底、慢病醫療給予救助。
除了這種兜底式的幫助,為了讓貧困戶拔窮根,2017年撫順市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精準脫貧工作的實施意見》,著力扶持貧困戶發展“五小”(小畜牧、小種植、小果木、小加工、小商貿)扶貧產業,讓扶貧工作更精準,貧困戶都可以通過發展小項目獲得收益。根據規定,有意向發展“五小”扶貧產業的貧困戶可申請享受獎補扶持,每戶累計獎補資金不能超過3000元限額。享受“五小”扶貧產業項目獎補政策的貧困戶不影響享受其他項目的獎補。
以清原縣南口前鎮為例,該鎮利用“五小”產業獎補資金,鼓勵貧困戶發展小種植、小養殖項目。2018年,全鎮共有93戶發展“五小”產業,累計發放資金12.4萬元。鎮財政還選取6個村作為試點村,給每個村配套資金10萬元作為發展資金,同時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此項工作的指導、督査等。每個村帶動1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
資料片由撫順市委組織部提供
頻道推薦/
精選酷圖/